

CE-VJ01-34MS1 单路交流电压隔离传感器/变送器
产品概述
此类产品是运用电磁隔离原理设计,采用输出与输入隔离(二隔离)以及输入、输出、电源均隔离(三隔离)隔离方式制作,具有PCB、导轨、螺钉三种安装方式,主要用于交变电压信号的实时监测和监控。
产品特性选择表:CE-VJ01-34MS1
产品类型 |
输入性能 |
输出类型 |
辅助电源 |
穿孔(mm) |
外形 |
精度 |
输入量程范围 |
CE-VJ |
03:单路(两隔离,110V/220V供电为三隔离) |
3:0~5V DC (Vz) |
2:12V |
M:无孔 |
H1 |
0.5 |
0~1-400V(需外接分压电阻) |
H2 |
|||||||
H3 |
|||||||
2:12V |
H4 |
||||||
1:0~5V RMS(Vg) |
2:12V |
S1 |
0.2 |
0~1-500V |
|||
2:12V 3:15V |
S2 |
||||||
S3 |
|||||||
01:单路(直流供电三隔离) |
3:0~5V DC (Vz) |
2:12V |
S2 |
0.2 |
0~1-500V |
||
8:110V |
S3 |
0.5 |
0~1-500V |
||||
SK |
0.5 |
0~1-600V |
|||||
01A:用于畸变或非正弦波交变信号的真有交值检测 |
3:0~5V DC (Vz) |
2:12V |
S3 |
0.2 |
0~1-500V |
||
8:110V |
SK |
0.5 |
0~1-600V |
||||
03A:用于畸变或非正弦波交变信号的真有交值检测 |
3:0~5V DC (Vz) |
2:12V 3:15V |
S1 |
0.2 |
0~1-500V |
||
S2 |
|||||||
8:110V |
S3 |
选型注意事项:
注①…选用该输出类型时,负载电阻RL应≤250Ω,如250Ω<RL≤500Ω时,请用户在订货时注明。
注②…二线制4~20mA输出,应选24V辅助电源。
选型示例:CE-VJ03-52MS2-0.2/0~250V。
描述:输入单相交流电压:0~250V,输出:4~20mA,辅助电源:+12V,无孔(端子输入),等级指数:0.2级的S2型电量隔离变送器。
产品特点
●检测范围宽:1~600V
●抗干扰能力强:可提供输入/输出/电源端抗浪涌电压达4kV以上的产品;
●可多种输出、多种安装检测方式,方便用户选择使用;
●可靠性高:隔离耐压≥2500VDC;
主要特性
●检测范围:1~600V
●输出纹波:10mV(0.2级),15mV(0.5级)
●温漂特性:≤200ppm/℃(0.2级),≤500ppm/℃(0.5级)
●响应时间:≤300mS(CE-VJ01/03),≤400mS(CE-VJ01A/03A)
●静态功耗:Vz,Vd,Vg,Iz输出:300mW(交流单相有功/无功),840mW(交流三相三线有功/无功)
Iy输出:960mW(交流三相四线有功/无功)
●负载能力:负载≥2KΩ(电压输出)
负载≤250Ω(电流输出)
●工作环境:温度:-10~60℃;湿度:≤95%(不结露)
其他产品知识:
露点湿度计的原理:
露点湿度计的原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若将一个光洁的金属表面放到相对湿度低于100%的空气中并使之冷却,当温度降到某一数值时,靠近该表面的相对湿度达到100%,这时将有露在表面上形成。因为在这个温度下空气中的水汽达到了饱和,冷表面附着的水膜和空气中的水份处于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离开和返回到表面上的水分子数相同,这就是Regnault原理。该原理可以叙述为:当一定体积的湿空气在恒定的总压力下被均匀降温,直到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该状态叫做露点;在冷却的过程中,气体和水汽两者的分压力保持不变。
一、露点湿度计的原理
U=[(在露点温度Td时的饱和水气压) /(在原来温度Ta时的饱和水气压)] *100%
式中饱和水汽压的数值可以通过查表得到。在0℃以下,水汽达到饱和时,水在镜面上结冰,此时的温度又叫做霜点。二、露点测量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被测气体的温度通常都是室温。因此当气流通过露点室时必然要影响体系的传热和传质过程。当其它条件固定时,加大流速将有利于气流和镜面之间的传质。特别是在进行低霜点测量时,流速应适当提高,以加快露层形成速度,但是流速不能太大,否则会造成过热问题。这对制冷功率比较小的热电制冷露点仪尤为明显。流速太大还会导致露点室压力降低而流速的改变又将影响体系的热平衡。所以在露点测量中选择适当的流速是必要的,流速的选择应视制冷方法和露点室的结构而定。一般的流速范围在0.4~0.7L﹒min-1之间。为了减小传热的影响,可考虑在被测气体进入露点室之前进行预冷处理。
在露点测量中镜面降温速度的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自动光电露点仪是由设计决定的,而对于手控制冷量的露点仪则是操作中的问题。因为冷源的冷却点、测温点和镜面间的热传导有一个过程并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所以热惯性将影响结露(霜)的过程和速度,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这种情况又随使用的测温元件不同而异,例如由于结构关系,铂电阻感温元件的测量点与镜面之间的温度梯度比较大,热传导速度也比较慢,从而使测温和结露不能同步进行。而且导致露层的厚度无法控制。这对目视检露来说将产生负误差。
另一个问题是降温速度太快可能造成“过冷”。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液相仍然不出现,或者水在零度以下时仍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饱和或“过冷”。对于结露(或霜)过程来说,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被测气体和镜面非常干净,乃至缺少足够数量的凝结核心而引起的。Suomi在实验中发现,如果一个高度抛光的镜面并且其干净程度合乎化学要求,则露的形成温度要比真实的露点温度低几度。
过冷现象是短暂的,共时间长短和露点或霜点温度有关。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出来。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重复加热和冷却镜面的操作,直到这种现象消除为止。另一个解决办法是直接利用过冷水的水汽压数据。并且这样作恰恰与气象系统低于零度时的相对湿度定义相吻合。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热惯性或过冷现象来考虑,降温速度都不宜太快,如果超过合理范围,则降温速度愈快,热惯性也愈大,露点测量的误差就愈大,也越容易出现过冷。最佳降温速度一般通过实验来确定。